欢迎光临
免费的PDF电子书下载网站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 PDF下载

编辑推荐

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材,从事计算机网络的工程技术人员 ;

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自2004年首次出版,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再版。本次修订版的编委会由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具有丰富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组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应用的技术特点,实用性强,着重介绍了有关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构建及网络维护技术。实训项目则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工作情境、学习目标、工作实施准备、工作实施过程和工作总结组织,突出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力求达到三方面的目的:一是普及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二是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是掌握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相关技术,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

作者简介

晋玉星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 PDF下载

目录

目录
前言
理论篇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3
学习目标 3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3
1.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简史 3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7
1.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9
1.2.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9
1.2.2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9
1.2.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
1.2.4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12
1.3 拓扑结构 14
1.3.1 拓扑结构的概念 14
1.3.2 几种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14
1.4 网络操作系统简介 17
1.4.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7
1.4.2 Novell公司的网络操作系统NetWare 18
1.4.3 Microsoft公司的网络操作系统 20
1.4.4 UNIX网络操作系统 21
1.4.5 Linux网络操作系统 21
本章小结 23
习题 23
第2章 网络体系结构 24
学习目标 24
2.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24
2.1.1 协议的基本概念 24
2.1.2 网络的层次结构 26
2.2 OSI参考模型 27
2.2.1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27
2.2.2 OSI各层的主要功能 28
2.2.3 数据的封装与传递 31
2.3 TCP/IP体系结构 34
2.3.1 TCP/IP体系结构的层次划分 34
2.3.2 TCP/IP体系结构的层功能 35
2.3.3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36
2.4 TCP/IP协议集 37
2.4.1 IP协议 37
2.4.2 ICMP协议 39
2.4.3 ARP协议和RARP协议 40
2.4.4 TCP协议和UDP协议 42
2.4.5 应用层协议 44
本章小结 45
习题 45
第3章 组建局域网 46
学习目标 46
3.1 局域网设备 46
3.1.1 网卡 47
3.1.2 集线器 49
3.1.3 交换机 50
3.1.4 ADSL 54
3.2 传输介质 55
3.2.1 双绞线 55
3.2.2 同轴电缆 59
3.2.3 光纤 60
3.2.4 无线传输介质 63
3.3 IEEE802参考模型 66
3.3.1 IEEE802参考模型概述 66
3.3.2 IEEE802标准 68
3.4 以太网 69
3.4.1 以太网的帧 70
3.4.2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71
3.4.3 以太网的组网标准 73
3.5 高速以太网 74
3.5.1 快速以太网技术 75
3.5.2 千兆以太网技术 76
3.6 无线局域网 77
3.6.1 无线局域网概述 77
3.6.2 无线局域网组网方法 80
3.6.3 蓝牙技术 82
本章小结 83
习题 83
第4章 IP地址规划 85
学习目标 85
4.1 网络地址 85
4.1.1 MAC地址 85
4.1.2 IP地址 86
4.2 子网划分 91
4.2.1 子网划分的方法 91
4.2.2 子网掩码 93
4.2.3 子网划分的步骤 95
4.3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96
4.4 无类域间路由(CIDR) 97
4.4.1 CIDR如何工作 98
4.4.2 超网 98
4.4.3 路由汇聚 98
4.5 网络地址转换 99
4.6 IPV6 100
4.6.1 IPV6简介 101
4.6.2 IPV6的特点 101
4.6.3 IPV6的优势 102
本章小结 103
习题 103
第5章 企业网组建与互连 104
学习目标 104
5.1 网络互连的概念 104
5.1.1 网络互连的类型 104
5.1.2 网络互连的层次 106
5.1.3 网络互连设备 107
5.1.4 网络互连的要求 110
5.2 网桥互连方式 110
5.2.1 网桥的特点 110
5.2.2 网桥技术 113
5.3 VLAN与交换机配置 117
5.3.1 虚拟局域网技术 117
5.3.2 交换机配置基础 125
5.3.3 VLAN配置基础 135
5.4 路由器互连方式 140
5.4.1 路由器的相关概念 141
5.4.2 路由器的T作原理 145
5.4.3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146
5.4.4 路由选择协议 147
5.4.5 路由器的选型 153
5.4.6 路由器配置基础 156
5.4.7 广域网与Internet接人实例 161
本章小结 166
习题 166
第6章 Windows Server 2008实用配置 167
学习目标 167
6.1 Windows Server 2008简介 167
6.1.1 Windows Server 2008的新特点 168
6.1.2 Windows Server 2008的网络服务 170
6.1.3 管理工具 170
6.2 用户账户的管理 171
6.2.1 用户账户的类型 171
6.2.2 创建新账户 172
6.2.3 账户管理 174
6.3 文件管理 177
6.3.1 文件与目录的存取权限 177
6.3.2 资源共享 179
6.3.3 磁盘管理 182
6.4 DHCP服务 196
6.4.1 DHCP概述 196
6.4.2 DHCP的工作过程 197
6.4.3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98
6.5 DNS服务 205
6.5.1 DNS概述 205
6.5.2 DNS解析过程 206
6.5.3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设置 206
6.5.4 DNS服务器的服务维护 212
6.6 IIS简介 216
6.6.1 IIS7.0核心组件 217
6.6.2 IIS7.0的安装 217
6.6.3 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 218
6.7 Web服务器 219
6.7.1 Web网站配置 219
6.7.2 虚拟Web网站和虚拟目录 227
6.7.3 Web网站的管理与维护 229
6.8 FTP服务 230
6.8.1 FTP服务工作过程 230
6.8.2 创建FTP站点 231
6.8.3 FTP站点的配置 233
6.8.4 访问FTP站点 237
本章小结 238
习题 239
第7章 网络安全 240
学习目标 240
7.1 网络安全概述 240
7.1.1 网络安全的概念 240
7.1.2 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241
7.2 网络安全的协议分析及基本要素 243
7.2.1 网络安全的协议分析 243
7.2.2 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 244
7.3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 246
7.3.1 主机安全策略 246
7.3.2 信息加密策略 249
7.3.3 网络防病毒策略 249
7.3.4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250
7.4 防火墙技术简介 250
7.4.1 防火墙的概念及其技术现状 250
7.4.2 防火墙的功能 251
7.4.3 防火墙的种类 252
7.5 信息加密技术 254
7.5.1 信息加密的概念 254
7.5.2 加密系统的组成 255
7.5.3 常用的加密方法及应用 255
7.5.4 密钥的管理 257
7.5.5 加密技术的应用 258
本章小结 259
习题 259
实训项目
实训1 制作网络连线与设备连接 263
学习目标 263
1.1 工作任务情境 263
1.2 工作任务实施准备 263
1.2.1 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 263
1.2.2 购置设备 264
1.2.3 准备工具 264
1.2.4 计划任务 265
1.3 任务实施过程 265
1.3.1 网络布线 265
1.3.2 制作网络连线 268
1.3.3 连接设备 270
小结 271
习题 271
实训2 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 272
学习目标 272
2.1 工作任务情境 272
2.2 工作任务实施准备 272
2.2.1 环境准备 272
2.2.2 计划任务 273
2.3 任务实施过程 273
2.3.1 设置计算机名称和所属工作组 273
2.3.2 设置IP地址 274
2.3.3 连通性测试 276
2.3.4 共享打印机 279
2.3.5 文件夹共享设置与访问 281
小结 284
习题 284
实训3 交换机配置 285
学习目标 285
3.1 工作任务情景 285
3.2 工作任务实施准备 286
3.2.1 准备工具 286
3.2.2 计划任务 286
3.3 任务实施过程 286
3.3.1 设置超级终端 286
3.3.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288
3.3.3 配置VLAN 289
小结 291
习题 291
实训4 实现网络互联 293
学习目标 293
4.1 工作任务情景 293
4.2 工作任务实施准备 293
4.2.1 准备工具 293
4.2.2 计划任务 293
4.3 实施过程 294
4.3.1 路由器的连接 294
4.3.2 配置路由器的接口IP地址 294
4.3.3 设置静态路由 297
4.3.4 VLAN下的单臂路由 299
小结 230
习题 230
实训5 Windows Server 2008用户管理 301
学习目标 301
5.1 工作任务情境 301
5.2 工作任务实施准备 301
5.2.1 熟悉用户管理界面和功能 301
5.2.2 规划用户和组 301
5.3 工作任务实施过程 302
5.3.1 创建组 302
5.3.2 创建用户帐户 303
小结 304
习题 305
实训6 文件系统设置 306
学习目标 306
6.1 工作任务情境 306
6.2 工作任务实施准备 306
6.2.1 实训准备 306
6.2.2 查看并验证文件夹的默认权限 306
6.3 工作任务实施过程 307
6.3.1 更改权限设置 307
6.3.2 共享和保护网络资源 308
小结 312
习题 313
实训7 DNS服务器的配置 314
学习目标 314
7.1 工作任务情境 314
7.2 工作任务实施准备 314
7.3 工作任务实施过程 315
7.3.1 安装DNS服务器 315
7.3.2 配置DNS服务器

免费在线读

理论篇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和通信协议的管理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就称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是对每个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
  ■掌握几种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了解几种网络操作系统的技术特点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简史
  所谓联网,就是把计算机与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管理软件下彼此能相互通信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
  1.联网的尝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军方所研制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试图把各雷达站测得的数据传送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在1958年首先建成了纽约防区,到1963年共建成了17个防区。该项工程投入了80亿美元,推动了当时计算机产业的技术进步。
  几乎同时,由IBM公司研制了全美航空定票系统(SABRAI)。到1964年,美国各地的旅行社就都能用它来预定航班的机票了。严格地说,上述两个系统都只是将远程终端和主机联机的系统、只是人们联网的尝试,并没有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联网。同一时期,在大学与研究机构中,为均衡计算机的负荷和共享宝贵的硬件资源,也进行着计算机间通信的试验,进行了联网的种种尝试。
  2.ARPANET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在数据通信领域提出分组交换的概念,这是人们着手研究计算机间通信技术的开端。196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资助了对分组交换的进—步研究,1969年12月,在西海岸建成有四个通信节点的分组交换网,这就是*初的ARPANET。随后,ARPANET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快就遍布在美国的西海岸和东海岸之间了。
  ARPANET实际上分成了两个基本的层次,底层是通信子网,上层是资源子网。初期的ARPANET租用专线连接专门负责分组交换的通信节点,通信节点实际上是专用的小型计算机,线路和节点组成了底层的通信子网。大型主机通常分接到通信节点上,由通信节点支持它的通信需求。由于这些大型主机提供了网上*重要的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故有些文献说联网的主机及其终端构成了ARPANET上的资源子网。这种把网络分层的做法,极大地简化了整个网络的设计。
  分组交换和进行网络服务分层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多种网络技术的并存
  20世纪70年代是多种网络技术并存的发展阶段,也是标准化备受关注的时期,微机和局域网的诞生是这一时期的两个重大事件。
  (1)各公司自行制定了网络的体系结构
  在20世纪70年代,IBM、DEC等计算机公司分别制定了自己计算机产品的联网方案。在公司内部以及自身的用户群中建立了一批专门性的网络,并分别确定了网络的体系结构。IBM所生产的各种计算机,能够以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组网;DEC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计算机则能够以Digit网络体系结构(DNA)组网,不同的计算机公司,用以组成网络的硬件、软件和通信协议都各不兼容,难以互相连接。
  (2)标准化备受关注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在标准化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当时的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制定了分组交换的X.25标准。从西欧开始,先后在世界各地建立了遵循X.25标准的公共数据网(PDN)。公共数据网的建立对组建远程计算机网络起到了重大作用。
  同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当时负责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方面标准制订的技术委员会(TC97)的几个子委员会的努力下,分别建立了开放系统的互联参考模型(OSI/RM)和在这一框架模型下相关的各项标准。制定这个参考模型的目的是规定计算机系统在与其他计算机系统通信时应当遵循的通信协议。这样,无论系统本身多么不同,在与别的系统通信时只要遵循相同的协议与规则,就被认为是开放系统。
  (3)局域网
  局域网(LAN)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性能价格比都在急剧提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低廉的微型计算机性能早已超过了早期的大型计算机,这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局域网则在近距离内,通过可共享的信道连接了多台计算机。这种简易、低成本又安全可靠的网络结构解决了微型计算机彼此通信的问题,使局域网上的激光打印机、大型主机、高档工作站、超级小型机和大容量的存储设备都可以被网上多台微型计算机所共享,这就使计算机应用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了,因此局域网被各行各业普遍接受了。
  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为满足不同的需要,开发了几种不同的局域网技术,各种局域网的性能、价格和通信协议各不相同。当然,这也为相互联网增加了一些难度。局域网与远程网络的互联,使局域网上每个用户都能访问远方的主机,这又反过来提出了如何使不同计算机、网络广泛互联的新课题,这种广泛互联的需求促使Internet崛起了。
  (4)Internet—TCP/IP的崛起
  ①Internet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使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和执行不同协议的网络都能彼此互联,ARPA资助了相关的研究项目,特别是为了使互不兼容的LAN都能与WAN互联,建立了Internet项目组。
  ②TCP/IP协议集的诞生。在Internet项目的研究中,人们重新改写了ARPANET的通信协议:为了广泛互联,制定了新的互联网数据报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协议。IP协议定义了计算机间通信应遵守的规则、数据报(即Internet上面的分组)的格式以及存储转发数据报的方法。IP协议着眼于各个网络的互联,相应的协议既解决了如何把底层不同的网络与IP网络相对应的问题,又对用户屏蔽了底层网络技术的细节。使底层的各种网络仅以IP网络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并实现了不同主机上应用进程间的通信。
  为了保证进程间端到端的通信能够高效、可靠,在IP网络之上,主机内的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软件,构成了面向字节的、有序的报文传输通路,使不同计算机上的进程能经过异构网相互通信。以TCP、IP两个协议为主的一整套通信协议的集合,被称作TCP/IP协议集,也称作TCP/IP协议。
  Internet项目组新研制的TCP/IP软件开始只在小范围内试用,到了1982年,许多大学与公司中的研究机构全部使用TCP/IP软件,接入了Internet。TCP/IP协议为不同计算机、多个网络的互联打下了基础。
  ③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1982年美国军方决定以TCP/IP作为不同网络互联的基础。规定从1983年1月起,军方的各种网络都必须运行在TCP/IP软件并彼此互联。这使Internet从一个实验性的原型变成了粗具规模的互联网络。在随后的几年中,与Internet连接的主机数几乎每年都翻一番。TCP/IP逐步成了事实上被广泛承认的工业标准。
  ④NSF的贡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1980年前资助了旨在使各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彼此联网的项目,建立了CS net(计算机科学网)。它以灵活的策略,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广泛的互联。网上的资源共享和电子邮件(Email)促进了合作与交流。
  CS net的成功,促使NSF在1985年提出使百所大学用TCP/IP协议联网的计划并建立了使用TCP/IP协议的NSFNET,它与ARPANET在费城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彼此互联,NSFNET成了Internet的组成部分。在NSFNET建成之前,网络的使用者只是计算机科学家、军方、大公司及与政府签约的机构;在NSFNET建成之后,大学各学科的师生都能使用网络了,这的确是个非常重大的转变。
  为使美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始终领先,NSF认为应当使每个科技人员都能使用网络。1987年NSF决定用T1干线(1.544Mb/s)连接几个***的高性能计算中心,这个T1主干网于1988年夏天建成,实际上替代了原有的ARPANET主干网。在这个形势下,ARPANET于1990年宣布退出运营。NSF在建设主干网的同时,又资助各地区建设了中级网络。各地区的中级网络连接本地区的主要城市、各个大学校园网及各个公司的企业网,使它们既彼此互联、又能接到Internet主干上,这样就形成了主干网、中级网及校园网(企业网)三级网络彼此互联的层次结构。
  从1988年起,Internet就正式跨出了美国国门,首先是接到了加拿大、法国和北欧、随后延伸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
  NSF还陆续支持了许多项目,鼓励地区级(中级)网络的建设,特别是鼓励建设替代原有干线的通信新干线,资助了提升干线传输速率的种种研究试验。到1995年,大量由公司运行的商业性IP网络出现了,NSF把ANS主干卖给了American Online,迫使各中级网络利用商业性IP服务相互连接。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了Internet具有多个主干、数百个中级网络、数万个LAN、数百万台主机和数千万用户的规模。
  中级网络是独立运营的,一些中级网络内还不断试验着新的网络技术。出现了诸如ATM、帧中继等引人瞩目的高速网络技术。
  (5)G级网络。G级网络(GigaBit Network)指每秒传送千兆位的网络,通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 pdf下载声明

本pdf资料下载仅供个人学习和研究使用,不能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pdf下载地址

版权归出版社和作者所有,下载链接已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链接地址: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