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免费的PDF电子书下载网站

移动无线网络蠕虫传播与防御 PDF下载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移动蠕虫与良性蠕虫相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蠕虫传播模型和良性蠕虫对抗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综合考虑节点地址隐藏技术、大量移动节点、网络异质性对蠕虫传播与对抗的影响等因素,提出无线网络双蠕虫交互的建模,并给出仿真分析;再次,提出N蠕虫和变异蠕虫的相关传播模型;*后,提出了基于移动良性蠕虫的控制修复机制,并采用划分的思想对移动社交网络中节点进行建模与分析。本书对移动无线网络蠕虫传播与防御机制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2005年7月至现在,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中国计算机学会、ACM会员。在研项目: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AGK2010003):渗透测试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负责人);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 (03WA693):无线移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 (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072080):跨层协作的可编程无线mesh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参与人,(2011年至2013年)。

移动无线网络蠕虫传播与防御 PDF下载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2.1 单蠕虫传播模型 5
1.2.2 蠕虫交互传播模型 7
1.2.3 移动良性蠕虫的研究现状 9
1.2.4 蠕虫检测、防御、修复机制的研究现状 9
1.3 内容安排 11
第2章 AH-SIBV双蠕虫交互模型与动力学分析 14
2.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15
2.2 AH-SIBV模型的建立 16
2.3 AH-SIBV模型的基本再生数 18
2.4 AH-SIBV模型双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20
2.4.1 无病平衡点的局部渐进稳定性 20
2.4.2 无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进稳定性 21
2.4.3 有病平衡点的局部渐进稳定性 22
2.4.4 有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进稳定性 23
2.5 仿真分析 24
2.6 本章小结 28
第3章 基于可移动设备的双蠕虫交互模型与动力学分析 29
3.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29
3.2 SIBVRSRI模型的建立 31
3.3 SIBVRSRI模型的基本再生数 33
3.4 SIBVRSRI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5
3.4.1 无病平衡点的局部渐进稳定性 35
3.4.2 无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进稳定性 37
3.5 仿真分析 38
3.6 本章小结 42
第4章 异质无线网络中双蠕虫交互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43
4.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43
4.2 三类蠕虫传播模型的建立 45
4.2.1 基于一般免疫策略的 模型 45
4.2.2 基于良性蠕虫免疫策略的 模型 46
4.2.3 基于目标免疫策略的 模型 47
4.3 三类蠕虫传播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48
4.3.1 模型的全局稳定性证明 48
4.3.2 模型的全局稳定性证明 50
4.3.3 基于目标免疫策略的 模型中蠕虫的基本再生数 52
4.4 蠕虫传播的最终规模 52
4.4.1 模型下蠕虫传播的最终规模 52
4.4.2 综合免疫策略下蠕虫传播的最终规模 55
4.5 仿真分析 56
4.6 本章小结 60
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N蠕虫模型传播研究 61
5.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61
5.2 N蠕虫交互传播模型 62
5.3 模型分析 65
5.4 仿真分析 67
5.5 本章小结 70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交互动力学研究 71
6.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71
6.2 节点交互传播模型 72
6.3 模型分析 79
6.3.1 移动节点模型平衡点存在性分析 79
6.3.2 移动节点模型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82
6.3.3 固定节点模型平衡点存在性及稳定性分析 86
6.3.4 蠕虫控制方针的制定 89
6.4 数值仿真 89
6.5 本章小结 94
第7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变异蠕虫传播研究 96
7.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96
7.2 变异蠕虫传播模型 97
7.3 数值仿真与分析 100
7.4 本章小结 102
第8章 基于SIR的移动蠕虫传播控制机制 103
8.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104
8.2 移动蠕虫传播模型 105
8.3 移动良性蠕虫模型的传播特性分析 108
8.3.1 模型稳定性分析 108
8.3.2 移动蠕虫传播控制分析 109
8.4 数值仿真分析 110
8.5 本章小结 115
第9章 基于双阶段的移动良性蠕虫修复机制 117
9.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117
9.1.1 移动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118
9.1.2 移动蠕虫传播研究现状 119
9.2 基于双阶段的移动良性蠕虫传播模型 119
9.3 模型状态分析 126
9.4 数值仿真分析 128
9.4.1 模型的有效性 128
9.4.2 状态分析 133
9.5 本章小结 136
第10章 移动社交网络良性蠕虫修复控制机制 137
10.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137
10.1.1 移动社交应用安全 137
10.1.2 移动良性蠕虫设计原理 138
10.1.3 基于图划分的修复策略 140
10.2 移动社交网络良性蠕虫修复控制模型 142
10.3 基于K-means的图划分算法 145
10.4 模型仿真和分析 146
10.4.1 仿真设置 147
10.4.2 划分效果与算法效率分析 147
10.5 本章小结 152
参考文献 153

媒体评论

前沿

前 ; 言 ;

蠕虫传播研究一直是我们很关注的一个课题,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全球联网设备的数量到2020年将增加至260亿台左右。全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因为无线网络蠕虫攻击所造成的重大损失事件。如果恶意黑客入侵家庭智能系统,或在其攻克的网络中投入大量的病毒和恶意蠕虫,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财产损失。
由于移动网络固有的共享、开放和广泛等特性,使得基于各类平台的系统本身的弱点得以暴露,随之出现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发展相互促进,传统的杀毒技术对具有移动特性的移动网络显得无能为力。如何预防和控制蠕虫随时可能带来的威胁,显得越来越重要。
趋势表明,在当前的移动网络安全形势下,企业和个人应该继续强化包括移动设备安全防护在内的网络安全措施,以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
本书首先对移动蠕虫传播和良性蠕虫传播的相关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述,并介绍了蠕虫传播模型及良性蠕虫对抗等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本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综合考虑节点地址隐藏技术、大量移动节点、网络异质性对蠕虫传播与对抗的影响等因素,提出无线网络双蠕虫交互的建模,并给出仿真分析;再次,提出N蠕虫和变异蠕虫的相关传播模型;最后,根据社交网络的发展情况提出基于移动良性蠕虫的控制修复机制,并采用划分的思想对移动社交网络中节点进行建模与分析。
维护一个网络的安全性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对网络的信息有实时的了解。可结合良性蠕虫渗透测试原理与传播模型建模规律,来分析蠕虫传播的路径与可能存在的风险,为预防蠕虫产生危害做好准备。
作 ; 者 ; ; ; ; ;
2016年11月8日

免费在线读

移动无线网络蠕虫传播与防御 pdf下载声明

本pdf资料下载仅供个人学习和研究使用,不能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pdf下载地址

版权归出版社和作者所有,下载链接已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链接地址:移动无线网络蠕虫传播与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