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免费的PDF电子书下载网站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 PDF下载

编辑推荐

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用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用书及各类相关等级考试的参考用书,使用数据库的初学者、数据库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 ;

内容简介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以VFP(Visual FoxPro)9.0为平台,从方便学生自学的目的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VFP的知识点和使用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际例子、将使用与理论相结合。《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大量实用、丰富多彩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述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使读者逐步掌握Visual FoxPro的基本操作及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并能独立进行小型应用系统开发。考虑到自学的特点,在程序设计部分分两种情况:先介绍面向过程的内容,再介绍面向对象的内容。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提供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习题供学习者巩固知识使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还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与习题教材,配套使用会使学习效果更佳。

作者简介

暂无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 PDF下载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基本理论 1
1.1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 1
1.1.1 信息、数据和数据处理 1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3
1.2 数据库系统 4
1.3 数据库系统的分代和分类 6
1.3.1 数据库系统的分代 6
1.3.2 数据库系统的分类 7
1.4 微机Xbase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过程 8
1.5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 10
1.5.1 关系模型的定义 10
1.5.2 关系模型的特点及关系性质 10
1.5.3 关系数据库基本术语 11
1.6 VFP 9.0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 12
1.6.1 VFP 9.0的特点及新增功能 12
1.6.2 VFP 9.0的特点 12
1.6.3 VFP 9.0的新增功能 13
1.7 VFP 9.0的用户界面与操作 14
1.7.1 VFP 9.0用户界面的组成 14
1.7.2 VFP 9.0的界面操作 17
1.7.3 VFP的工作方式 20
1.7.4 两类工作方式 21
习题1 22
第2章 VFP 9.0的基本知识 24
2.1 VFP的数据类型 24
2.1.1 数据类型 24
2.1.2 常量 25
2.1.3 变量 26
2.2 VFP的函数与表达式 30
2.2.1 运算符与表达式 30
2.2.2 函数 33
习题2 51
第3章 表的基本操作 52
3.1 VFP的表 52
3.2 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 53
3.2.1 建立表的结构 53
3.2.2 表设计器的字段选项卡 55
3.3 VFP表结构的修改 56
3.3.1 修改已有表的结构 56
3.3.2 在表中增加字段 56
3.4 VFP表的打开与关闭 57
3.4.1 通过文件菜单的打开命令打开表 57
3.4.2 用USE命令打开或关闭表 57
3.4.3 关闭表的其他方法 58
3.5 表数据的输入、显示与修改 58
3.5.1 新记录的添加 58
3.5.2 查看表数据 59
3.5.3 编辑字段 63
3.5.4 删除记录 63
3.6 表的维护命令 63
3.6.1 复制表结构 63
3.6.2 表复制 65
3.7 表记录的编辑与维护 66
3.7.1 定位当前记录 66
3.7.2 表内容的更新 68
3.7.3 修改表记录 73
习题3 77
第4章 查询与统计及多表操作 78
4.1 索引 78
4.1.1 索引的类型 78
4.1.2 索引文件的类型 79
4.1.3 建立索引文件 80
4.1.4 排序 89
4.2 检索 90
4.2.1 顺序检索 90
4.2.2 快速检索 92
4.3 统计与计算 94
4.3.1 统计记录个数命令COUNT 95
4.3.2 求列向和命令SUM 95
4.3.3 求列向平均命令AVERAGE 95
4.3.4 分类统计命令TOTAL 96
4.4 多重表操作 97
4.4.1 工作区的选择与使用 98
4.4.2 表文件间的关联 100
4.4.3 两个表文件间的连接 101
4.4.4 表文件间的更新 102
习题4 104
第5章 数据库操作 106
5.1 建立数据库文件 106
5.2 使用数据库表的新功能 107
5.2.1 为字段设置新的显示标题 107
5.2.2 为字段设置默认值 108
5.2.3 设置字段验证规则 108
5.2.4 设置记录验证规则 109
5.2.5 建立表之间的永久关系 110
5.2.6 建立参考完整性 110
5.3 数据库操作 111
5.3.1 数据库的打开/关闭 111
5.3.2 查看数据库中的表 111
5.3.3 修改与查看数据库结构 112
5.4 在项目中添加或移去数据库 112
5.4.1 添加数据库 112
5.4.2 移去或删除数据库 113
5.5 使用多个数据库 113
5.5.1 打开多个数据库 113
5.5.2 当前数据库的设置 113
习题5 113
第6章 查询与视图 115
6.1 创建查询 115
6.1.1 查询的基本功能 115
6.1.2 创建查询的步骤 116
6.1.3 使用“查询向导”创建查询 116
6.1.4 使用“查询设计器”创建查询 118
6.2 创建本地视图 123
6.2.1 视图的使用环境 123
6.2.2 创建本地视图 124
习题6 126
第7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128
7.1 SQL语言概述 128
7.2 数据查询 129
7.2.1 SELECT语句格式 129
7.2.2 简单查询 130
7.2.3 连接查询 131
7.2.4 计算与分组计算查询 132
7.2.5 嵌套查询 134
7.2.6 查询结果的保存 134
7.3 定义功能 136
7.3.1 表的定义 136
7.3.2 表的删除 137
7.3.3 表结构的修改 137
7.3.4 SQL视图的定义 138
7.4 操作功能 139
7.4.1 记录的插入 139
7.4.2 记录的更新 140
7.4.3 记录的删除 140
习题7 141
第8章 程序设计基础 143
8.1 程序与程序文件 143
8.1.1 VFP的工作方式 143
8.1.2 程序文件的建立与运行 145
8.2 输入输出命令 147
8.2.1 ACCEPT命令 147
8.2.2 INPUT命令 148
8.2.3 WAIT命令 149
8.2.4 格式输入输出命令 150
8.3 程序的基本结构 150
8.3.1 结构化程序设计 150
8.3.2 选择结构 151
8.3.3 循环结构 156
8.4 多模块程序 162
8.4.1 过程与过程文件 162
8.4.2 自定义函数 165
8.4.3 变量的作用域 166
8.5 程序的调试 169
8.5.1 调试器环境 169
8.5.2 设置断点 170
8.5.3 调试菜单 171
8.6 程序举例 172
习题8 175
第9章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178
9.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 178
9.1.1 类、对象与控件 178
9.1.2 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 179
9.2 Visual FoxPro中的类与对象 180
9.2.1 容器类与容器类对象 180
9.2.2 控件类与控件类对象 181
9.2.3 类的特性 182
9.3 使用对象 183
9.3.1 对象的包容层次 183
9.3.2 对象的引用 183
9.3.3 设置对象的属性 184
9.3.4 事件和方法程序的使用 186
习题9 186
第10章 表单设计 190
10.1 表单的概念 190
10.2 表单的设计方法 190
10.2.1 使用表单向导 190
10.2.2 使用表单设计器 194
10.2.3 使用“表单设计器”中的“快速表单” 200
10.3 表单的设计步骤与运行 201
10.3.1 表单的设计步骤 201
10.3.2 表单的修改与运行 203
10.4 表单控件设计 205
10.4.1 控件的操作 205
10.4.2 标签控件 206
10.4.3 文本框控件 207
10.4.4 命令按钮 211
10.4.5 命令按钮组(容器类控件) 215
10.4.6 选项按钮组(容器类控件) 217
10.4.7 复选框 221
10.4.8 编辑框 222
10.4.9 列表框 224
10.4.10 组合框和下拉列表框控件 230
10.4.11 表格(容器类控件) 234
10.4.12 页框 242
10.4.13 计时器 244
10.4.14 微调按钮 246
10.4.15 OLE控件 248
10.4.16 超级链接 250
10.4.17 线条 251
10.4.18 形状 252
10.4.19 容器 252
10.4.20 图像控件 253
习题10 254
第11章 菜单设计 257
11.1 菜单系统概述 257
11.1.1 菜单系统的基本结构 257
11.1.2 在菜单中使用的命令 258
11.1.3 菜单系统的设计步骤 258
11.2 下拉菜单设计 260
11.2.1 快速菜单 260
11.2.2 “菜单设计器”的使用方法 262
11.2.3 菜单项的相关设计 264
11.3 在顶层表单中设计菜单 267
11.4 快捷菜单设计 273
习题11 278
第12章 报表与标签设计 280
12.1 报表设计基础 280
12.1.1 报表设计基础 280
12.1.2 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 282
12.1.3 创建快速报表 287
12.2 报表设计器 288
12.2.1 报表设计器 288
12.2.2 报表设计器中控件的使用 290
12.3 常用报表设计示例 291
12.4 标签设计 294
习题12 296
参考文献 298

媒体评论

评论

前沿

序言

免费在线读

第1章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基本理论
  教学提示: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涉及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等很多方面的知识。本章介绍数据库及数据库系统的相关概念,这些是学习和理解Visual FoxPro数据库的基础。详细介绍Visual FoxPro 9.0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功能及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便于后续的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和分类,掌握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了解Visual FoxPro 9.0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功能及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为以后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1.1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
  1.1.1 信息、数据和数据处理
  1.信息
  1) 信息的定义
  “信息(information)”一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应用的领域很多,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的定义,说法很多。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的因素,信息是通信的内容。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之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交换的内容和名称。
  从信息管理的观点出发,对信息作如下定义:
  (1) 信息是人们头脑对现实世界事物的抽象反映,是通过对人的感知和人脑的加工所形成的对事物的概念。这种概念不但为人们所理解、承认,而且把它作为一个固有的知识来认识事物或进行推理,从而达到信息的管理,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支配世界的目的。这里所指的事物,既包括那些客观的可以触及的物质,如人、树、汽车等,又包括那些不可触及的抽象概念,如社会、思想等。信息是用来反映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例如要识别某一个学生,可以通过他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这些信息去识别。
  (2) 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对计划、决策、管理和行动有用的结果数据。例如对某学院所有的学生进行汇总统计,就可以得到该学院学生的文化素质、年龄结构等情况,供管理人员及时做出决策。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企业管理处理的大量数据、账单、文件等都是表现信息的主要形式。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信息是按照用户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信息的加工是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信息一般用数字、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形式来表现。
  2) 信息的特征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它具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
  (1) 客观性。信息的内容是关于客观事物或思想的知识,能反映已存在的客观事实,并能预测未发生事物的状态。
  (2) 有用性。信息是人们活动的必需知识,利用信息能够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3) 传递性。信息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被传递,在空间上传递信息称为信息通信,在时间上传递信息称为信息存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用语言、表情和动作来实现的,社会活动的信息传递通过文字、报纸和各种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通过Internet 网络传递,电子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4) 多态性。信息的多态性是指同一个信息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且各种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信息在表现形式变化时本身的具体内涵可以保持不变,其存在的形式取决于传递信息的载体。信息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物质信息可以转换成语言、文字、图像、图表等信息形式,也可以转换为计算机的代码,广播电视、电信的信号。反之,代码和电信号也可以转换为语言、文字、图像、图表信息。
  (5) 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息可以被多个接收者共同(同时或者先后)利用,被共享的前后信息总量不变而信息的作用可以成倍扩大。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或能量的重要属性,是信息*基本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这一重要属性,可以预言,信息必将成为人类社会区别于物质或能源的重要的第三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重要,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必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动力。
  3) 信息的属性
  信息具有可感知、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和可再生等自然属性,它也是社会各行业中不可缺少的资源,这是其社会属性。
  2.数据
  数据(Data)是信息的载体,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信息是数据的内容。也就是说数据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数据通过能书写的信息编码表示信息。尽管信息可以通过手势、眼神、声音或图像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但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数据可以经过编码后存入计算机加以处理。
  数据有以下3个特征:
  (1) 数据有“型”和“值”之分。数据的型是指数据的结构,而数据的值是指数据的具体取值。数据的结构是指数据的内部构成和对外联系。例如:“学生”数据由“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别”等属性构成,“学生”为数据名,“学号”、“姓名”等为属性名;“课程”也是数据名,由“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等数据项构成。“学生”和“课程”之间有“选课”的联系,“学生”和“课程”数据的内部构成及其相互联系就是数据的型,“2013001,李一,20,女,自动化”就是“学生”数据的值。
  (2) 数据具有约束性。数据受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的约束,数据类型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设计的数据约束。根据数据类型不同,数据的表示形式、存储方式,以及能进行的操作运算各不相同。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数据的值域,如学生“性别”的值域为{“男”,“女”},为数据设置值域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3) 数据具有载体和多种表现形式。数据是客体(即客观物体或概念)属性的记录,它必须有一定的物理载体。当数据记录在纸上时,纸张是数据的载体;当数据记录在计算机的外存上时,保存数据的硬盘、优盘就是数据的载体。数据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数值数据,如具体数字,也可以是非数值数据,如声音、图像等。
  3.数据处理
  围绕着数据所做的工作均称为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数据处理是对数据的收集、组织、整理、加工、存储和传播等工作。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特征,就是利用计算机能存储大量的数据和具有快速运算的功能,把来自生产实践、社会经济活动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初始数据和对数据的处理方法输入计算机中,由计算机及其支持软件对数据按照给定的方法自动地进行处理,*后产生出结果数据,为各个部门提供所需要的报表、资料等信息。经过处理的数据是精炼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并具有内在联系的。
  数据处理工作主要有以下3 类:
  (1) 数据管理:主要是收集信息,将信息用数据表示,并有组织地保存,其目的是把数据编辑并存储起来,为各种使用和数据处理提供正确的数据。
  (2) 数据加工: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变换和运算,从而使人们得到正确的数据,正确地指导和控制决策。
  (3) 数据传播:主要是在空间或时间上以各种形式传递信息,使更多的人获得并理解信息,从而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数据库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信息管理自动化的新兴学科,是数据管理的产物。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手工数据管理、文件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3个发展阶段。
  1.手工数据管理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没有大容量的外存,只有纸带、卡片和磁带作为存储;没有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处理方式是批处理。数据管理是由程序员个人设计和安排的,程序员除了编制程序,还要考虑数据的逻辑定义和物理组织,以及数据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物理存储方式,程序和数据混为一体。手工管理数据具有以下特点:
  (1) 数据不长期保存,用完就删除。在手工管理阶段,由于数据管理规模小,硬件和软件条件比较差,数据管理涉及的数据基本不需要也不允许长期保存。
  (2) 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手工管理阶段的程序员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还要在程序中设计物理结构,使程序中存取数据的子程序随着数据存储机制的改变而改变,程序和数据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给程序的设计和维护带来了麻烦。
  (3) 数据不共享。数据是面向应用的,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不能重用,即使两个应用程序涉及某些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因此程序中有大量冗余数据。
  2.文件系统数据管理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并扩展到了数据处理方面;有了磁盘、磁鼓等存取设备;软件有了操作系统和数据管理软件;处理方式不仅有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有以下特点:
  (1) 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在计算机中,方便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在文件管理阶段,由于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一次性的输入数据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数据必须长期保留在外存上。
  (2) 数据存取是以记录为单位的。文件系统以文件、记录和数据项的结构组织数据。文件的基本数据存取单位是记录,即文件系统按记录进行读写操作。在文件系统中,只有通过对整条记录的读取操作,才能获得其中的数据项的信息,不能直接对记录中的数据项进行数据存取操作。
  (3) 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共享性较差。数据文件彼此独立,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共享相同的数据,造成数据的冗余度大,存储空间浪费严重。
  3.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数据量急剧增加,出现了数据库。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克服文件管理系统在管理数据上的诸多缺陷,满足人们对数据管理的需求。从此,人们开始了对数据组织方法的研究,并开发出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技术这一分支在计算机领域逐步形成。数据库系统有以下特点:
  (1) 数据结构化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数据库中的数据从整体来看是有结构的,是面向全组织的、复杂的数据结构。
  (2) 数据可以共享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减少数据冗余。数据库中的数据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可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使用。数据的共享性还能够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一致性。由于在数据库中可共享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但必要的冗余是需要的,因为必要的冗余可保持数据间的联系。
  (3) 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的独立性是数据库领域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包括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是指物理数据库(存储结构、存取方法)改变时,概念数据库可以不改变,改变的只是物理存储,因此应用程序不必做修改。这样就保证了数据的独立性。
  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数据库与概念数据库之间的独立性。当概念数据库发生变化(数据定义的修改、增加新的数据类型等)时,改变的只是逻辑结构,应用程序不必修改。
  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把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加上数据的存取由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工作。
  (4) 数据安全可靠。数据库技术有一套安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库中的数据被非法使用或非法修改,能够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安全可靠。数据库中还有一套完整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当数据遭到破坏时,能够很快地将数据库恢复到正确的状态,并使数据不丢失或只有很少的丢失,从而保证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运行。
  1.2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 pdf下载声明

本pdf资料下载仅供个人学习和研究使用,不能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pdf下载地址

版权归出版社和作者所有,下载链接已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链接地址: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第二版)